当前位置: 农民网 > 商贸信息 > 农副产品供求 > 移民村小康路――大朗镇佛新社区的乡村振兴路径 返回首页

移民村小康路――大朗镇佛新社区的乡村振兴路径

时间:2021-08-19 02:03来源: 东莞市农业农村局网站作者:佚名收藏

  

  佛新社区.jpeg

  ■佛新社区是东莞第一个建成并入住的高层农民公寓群,也是东莞第一批完成“村改居”的社区

  “这是生活区、村史馆,可以安居;那是工业区、办公区,能够乐业。”在大朗镇佛新社区航拍地图前,今年82岁的叶树坤谈起两次整体搬迁的经历仍然感慨万千,“我们水库移民村,能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音。”

  70年间,偏居大朗一隅的佛新顺应时代召唤,为东莞加快城市化进程两次腾空间――从低洼地迁往山岭高处、从乡村搬进城里。搭上时代快车的佛新变化翻天覆地,共建共享世界制造业名城的发展红利,乡亲“洗脚上楼”成居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小康日子幸福味儿十足。

  吃水不忘打井人。佛新蝶变的背后,是东莞全面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快水库移民与当地居民同步进入小康的成功实践,也是东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缩影。

  让路

  佛新两次整体搬迁,都是为了给东莞城市化、高质量发展腾出一片空间。

  “举家搬迁,确实不舍。”叶树坤毫不掩饰当初的顾虑和工作难处,但他接着说:“只要做足沟通工作,解释清楚,让老百姓心悦诚服,大家想通了,事情就好办。”

  《佛新村志》记载:道光四年(1824年),叶恭保乘船由茶山水步头分支来到虾公荩幼∫欢问奔浜笥肿胤鹱影夹挛Вㄏ殖撩挥谒赡旧剿獾祝┝⒕游甲妫剂⒋濉

  叶树坤1988年至1994年担任佛新党支部书记,见证了佛新两次整体搬迁过程,“第一次是1958年兴建松木山水库,让出建设空间;第二次是2004年,为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腾出空间。”

  时间回拨至1958年,叶树坤19岁。他至今仍记得,当时大朗水利设施薄弱,农田灌溉主要靠河溪。每逢天旱,上游村民拦河筑坝,提高水位,引水灌田,但连年歉收;而下游无水可用,收成很差。地势较低村落,每逢大雨大浸,小雨小浸,稻田十种九不收。

  当时,国家大兴水利,解决生活用水与农田灌溉问题。东莞规划建设松木山水库,佛新村正好处于库底位置,全村100多个家庭400多人,全部搬往山岭高处,佛新由此成为水库移民村、扶贫村。

  佛新民风淳朴,即使生活再苦再难再不舍,还是顾全大局完成第一次整体搬迁。当时,佛新村民还自带锄头、箩筐、簸箕、自制手推车等工具修建水库。叶树坤笑着说:“大家推着手推车,都是小步快跑。”

  1959年6月,东莞普降暴雨,河水暴涨。佛新水库移民好不容易建起来的部分房屋,顷刻间被水浸或者倒塌。遭受水灾的佛新村民,纷纷迁往水库周边山岭居住(现松山湖“松湖烟雨”位置),并沿着山林开辟田地,逐步解决温饱。

  时隔40多年后,时***展的巨轮,再次选择佛新。

  跨入新世纪,东莞凭借区域优势,成为中国外向型加工产业的重要城市、国际制造业名城,但缺乏具有强大后劲的发展引擎,离现代化中心城市还有一定距离。

  2001年,根据广东省委部署,东莞抓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从出口加工型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变,并与广州、深圳协调发展,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城市群。东莞提出“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一网两区三张牌”的战略决策,并决定在莞深高速与常虎高速接驳区段的松木山水库周边地区,建设一座集科技、教育、产业、生态、文化为一体的科技新城――松山湖科技产业园。

  这意味着,佛新又得整体搬迁。对此,叶树坤的弟弟叶耀钦深有感触,“当时,新房子刚装修,一家五口终于改善了居住环境。一边是团圆和美的家庭,一边是充满变数的陌生地,确实舍不得。”

  叶耀钦摊开双手说,当时多数人不赞同搬迁。举村搬迁,丢掉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家园,大家担心安置问题和子女的未来,顾虑重重。叶耀钦坦言:“当时,市镇村各级干部都来做工作,党员干部带头,推心置腹,感人肺腑。”

  东莞还派出工作队,常驻佛新从事解释沟通工作,帮助村民分析搬迁得失和城市发展出路,描绘重建新家园后的美好生活。舍小家,才能成全大家,村民的情绪逐步得以安抚,全村人同意搬进城里。

  佛新是东莞水库移民的缩影。东莞市水务局财务审计和水库移民科梁惠婷告诉记者:“东莞水库移民超过2万人,涉及20个镇街、134个村(社区)居民,大家为东莞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不过,在东莞水库移民村中,佛新是典型的成功样本。“乡亲们的顾虑多,安置方案也需逐步完善。但党员干部作表率,苦口婆心做好解释,以理服人,佛新第二次整体搬迁6个月内就达成共识。”梁惠婷如是说。

  探路

  佛新从农村搬进城市,建设高层公寓,打造商业区域,为东莞“村改居”探索出可借鉴的经验。

  佛新第二次搬迁,从乡村进入城市,大家不断进取,在城市里创造了安居乐业的栖息地。

  走进佛新社区,15栋高耸的住宅楼依次排列,300多套住房,300多个停车位,干净整洁。这是东莞第一个建成并入住的高层农民公寓群,也是东莞第一批完成“村改居”的社区。

  从农村到社区,不善言辞的叶耀钦却连声称好。他今年62岁,从辅警岗位退休后,又被社区返聘,逐步认识了“社区魅力”。

  第二次搬迁,政府为佛新规划了生活区、工业区,既让他们有“安乐窝”,还打造“铁饭碗”。在生活区域,如今已建成15栋高端楼盘,一梯两户。当初建设小区的时候,就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篮球场、儿童游乐场、聚喜堂、图书馆等配套设施,大家在社区里就能享受城里乐趣。

  近年来,在水库移民资金的扶持下,借助建设美丽幸福村居的东风,佛新还对篮球场、儿童游乐场进行升级改造、增建停车位、铺设天然气管道,还建设了村史馆,收集水车、犁耙等老物件,记录变化留住乡愁。

  走在佛新社区的绿荫道上,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社区绿化提标改造,原有的铸铁围栏全部换成不锈钢,绿荫葱葱,移步即景。

  而工业区518亩土地,打造商业区域,建成厂房或者直接出租给企业,成为集体经济收入的“奶牛”,每年都有上百万元的稳定收入。

  在叶耀钦200多平方米的家里,他热情地为大家添茶续水,原来操弄农田的兄弟姐妹,都“洗脚上楼”了。叶耀钦坦言:“我一度还担心儿子学历低,怕他找不到老婆。”不过,他儿子勤奋上进,目前在居委会工作,还娶了一个香港姑娘,组成和睦的家庭。

  “你想想,若还住农村里,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工作,也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居住环境,更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叶耀钦说,“我就是普通居民,但我家是佛新水库移民的缩影。”

  对此,今年76岁的叶进叼深有同感,“现在住房干净宽敞,每个月还有稳定的收入,每年还有分红,大家都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老人还有特定公寓,年轻人成家还可以住上更宽大更漂亮的楼房。”

  令他们欣慰的是,佛新举村搬迁后,各级政府没有忘记他们,不仅有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在规划建设方面,还享受许多便利。

  2004年7月11日,佛新238户855人搬进公寓,自从更名“佛新社区”,乡亲全部成为居民。

  筑路

  佛新实现小康目标后,仍奋力进取,用活用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与城市一起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佛新第二次整体搬迁后,安居、乐业、小康生活,一样都没少。

  梁惠婷是东莞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见证者,在她心中:“佛新就是水库移民村整体实现小康目标的成功样本,是东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事实上,佛新第二次搬迁后,得到扶持资金并不多。但佛新人团结一条心、劲往一处使,硬是在一穷二白的地方闯出了一条产业兴旺、居民致富路。

  佛新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叶柏权坦言:“当时建设公寓,社区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手上也没有余粮。但社区两委班子有大局意识、有担当,社区通过集体土地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顺利实现重建家园的愿景。”

  当时农村普遍崇尚“有天有地”的小家院式居住环境,但佛新创新“高层公寓+联建楼”模式,实现“里面有得住,外面有饭碗”的目标,还能集约使用土地。

  能够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取决于社区班子的集体智慧。梁惠婷坦言:“佛新干部素质高、号召力强,有想法敢创新,还能及时化解矛盾。”

  2006年,当时佛新住房宽敞,但居民经济收入不稳定,时有矛盾纠纷。为了“保饭碗”,社区集体为居民担保,集中向银行贷款,在划拨的土地上规划建设“联建楼”。“户户有份,各自独立,可自营,也可出租。”叶柏权说,“这就为每户家庭打造了一个饭碗。”由于规划合理,加上交通便利,如今这批联建楼全部出租,每个家庭人均年租金收入可达3万元。

  而在2014年,佛新居民强烈反映“刚需居住和养老居住”不匹配,社区在创建宜居社区规划中将这些问题一并考虑。2016年建成社区“创意中心”、2019年建成“人才公寓”,按实际需求面向社区居民实施有偿服务模式。这不仅化解了居住矛盾,也充实了社区集体经济。

  “社区两委干部办事公开、公正、公道。”叶耀钦掰着手指告诉记者,社区年过六旬的老人,至少有三份收入。“一份是社保退休待遇,还有物业出租,社区每年都有分红。”而他自己,退休后又被社区返聘,“如今身体好,还能干几年。”他笑着说:“佛新人都过上了小康生活。”而佛新社区也在2013年还清了4000万元的债务。

  无债一身轻,好日子不止如此。

  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今年9月份,佛新规划的员工生活区配套综合体将动工,该项目建设面积2.3万平方米,投资预算为5700万元,水库移民资金扶持30%。此外,社区集体投资1亿元建设4万平方米的工业大厦,将在明年竣工。

  这两栋物业投入使用后,将拓宽佛新社区集体资产“造血”功能,预计每年可以增收1500万元,将成为社区户籍居民福利分红的“奶牛”,推动社区与城市一起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佛新社区党总支书记叶汉标告诉记者,“佛新为东莞发展两次举家搬迁,几代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在接力棒传到他手里,更要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落细,把扶持资金用到刀刃上,让“洗脚上楼”的乡亲过上好日子;更要注重“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和民风文明实现“两翼齐飞”。

  来源:i东莞


原文链接:http://nyncj.dg.gov.cn/zx/zl/xczxzt/jyzf/content/post_3588231.html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