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民网 > 农民生活 > 文体活动 >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培训班在京举办 返回首页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培训班在京举办

时间:2020-04-02 20:01来源: 农业农村部作者:佚名收藏

   2月25-27日,为贯彻落实中央乡村文化振兴相关政策精神,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管理队伍建设,我司委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在北京举办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培训班。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李伟国司长、戴军副巡视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詹慧龙副主任出席开班仪式。培训班邀请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就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申报评审等内容授课。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部门业务负责同志、91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管理部门负责同志、申报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县市牵头部门负责同志,共计196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李伟国司长在开班仪式指出,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文化振兴做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特别是,近期按照中央机构改革的要求,农业农村部进行了重新组建,新设立了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负责指导农村精神文明和优秀农耕文化建设工作,承担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利用、传承等重要职能,并组建了专门机构和工作团队。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部党组对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在乡村振兴中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的殷切希望。在这个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

   李伟国司长强调,农业文化遗产是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历久弥新、长盛不衰,集中体现了我国独特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思想法则和精耕细作、用地养地、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对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经认定的遗产数量和类型都远远不能代表我国优秀农耕文化的总体面貌,大量的农业文化遗产还处于待识别、待发掘、待保护的状态,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现代技术普及应用,还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对于现有的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方式方法有待深入探索,保护碎片化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各级乡村文化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强学习、增强本领、凝聚共识、上下协作,整合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做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合理利用和转化创新,引导社会发现乡村价值和农业多功能性,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戴军副巡视员做了专题报告,就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大意义、内涵特征、发展现状和工作打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独特自然环境孕育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文化特征,许多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技术、工具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文化,共同构成了目前类型多样、丰富多彩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06年,我国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第一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5项农业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各国之首。2012年,原农业部正式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已经认定发布了4批91个项目。经过多年努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工作机制和人才队伍,遗产地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耕文化受到普遍重视,乡村文化丰富多彩,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2019年要做好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推荐更多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参与全球认定。组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联盟和农耕文化博物馆联盟,整合各地文化资源,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巡展活动,展示优秀农耕文化创新创意作品。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的思路,研究提出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指导意见。

   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在授课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传统并不等于落后,不能把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截然分开,对立起来。农业文化遗产代表了我国传统农业智慧,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道理到现在也不能为我们所全部认知,需要深入挖掘。现代农业发展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农业文化遗产地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系统,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为解决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诸多问题带来了新的启发。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闵庆文在授课强调,要深刻理解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活态性和战略性。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物种或名特产品,而是涵盖了区域内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人文系统,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重价值。农业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更是“关乎未来的遗产”,不能像遗址或博物馆那样进行静态保存,而是应给予动态保护以适应环境变化,不断探索生态脆弱、经济落后、文化底蕴丰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地区发展和遗产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徐明博士介绍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发展趋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2005年的首批6个增加到现在的21个国家57个项目,涵盖了沙漠绿洲、山地梯田、农林复合、古树群落、稻鱼共生及其他特色农业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与其他形式遗产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保护的是农民仍在使用并且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不是某一项静止的、历史的文物,强调保护与发展并重,关注农民的利益。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遗产研究室卢勇教授,以日本朱q水稻共生农业系统和广西龙脊梯田农业系统两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例,介绍了遗产地将文化保护传承与扶贫攻坚、产业融合有机结合起来,发展农业文化旅游、创建农业品牌和产品开发、加强宣传推介和组织社会实践、文化体验、农业科普等活动的经验做法。

   培训期间,全体学员共同参观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并在展馆内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各省学员交流了各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情况。当前,各省机构改革正在有序推进,人员、职能陆续调整到位。此次培训班既是业务培训会,更是工作部署会、组织动员会、业务交流会、团队见面会,对指导各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尽快适应工作要求、把握工作规律、理清思路目标、明确任务职责、加强交流和建立联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