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网
当前位置: 农民网 > 招商引资 > 相关机构 > “互联网+农业”背后的困惑与出路 返回首页

“互联网+农业”背后的困惑与出路

时间:2015-09-24 13:07来源: 金融时报作者:收藏

  9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北京市调研“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情况,除了充分肯定“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模式之外,还对目前农业与互联网的现状表示了担心。汪洋直言:“城市里运作良好的电子商务用到农业、农产品上是否有效,是值得商榷的。”两个月前,他在四川广汉视察时也指出:“搞"互联网+农业",就一定要找到适合农业的方式,适合农民的方式。现在"互联网+工业"的模式比较成熟,但是简单模仿不行,因为"互联网+农业"与"互联网+工业"还不一样。”

  时隔四天,也就是9月18日,京东金融发布其农村金融战略,即进一步发挥京东在渠道下沉、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紧扣以“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为核心的农村经济闭环,设计和打造具有京东特色的农村金融模式。同时,京东农村金融信贷品牌“京农贷”正式发布,包括农资信贷和农产品信贷两大产品线。从京东的农村金融战略实施思路上来看,京东是借助其渠道下沉的优势,采取开放合作的方式,与诸如世界银行集团金融公司、杜邦先锋、永辉超市(601933)等农业产业链上的各类合作伙伴合作,为农民提供“一站式”生产、生活所需的金融服务。

  过去两年来,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推动互联网企业的进入农村市场,并更加理性地看待“互联网+”对于“三农”发展的影响,这其中既有实践“互联网+农业”这种新型模式的困惑,也有诸多以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为背景企业的各种尝试与创新。从汪洋副总理的担忧到以阿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在农村市场的大举布局,一个新生领域的发展到了一个亟需突破的阶段。从趋势上来看,基于此轮互联网推动的农村产业发展以及农村金融的创新,必然将对整个农业产业链及农村金融领域带来本质的改变,实践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探索。

  众所周知,从电子商务在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其盈利模式背后是金融所带来的收益;从长尾效应的考量来看,则是大数据所带来的更多商业契机,改变传统商业模式的背后,是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融合;从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生态来看,以P2P及第三方支付为主体的互联网金融阵营正努力地与实体产业进行融合,找到真正可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

  上述这些可能影响“互联网+农业”以及农村金融发展格局的要素,面对的却是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生产生活环境愈加恶劣的农村市场。这种“对话”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价值取向的巨大差异。更值得思索的问题是,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资源后,作为商业企业可持续盈利的机会在哪里?尤其是农业本身是一个需要依靠足够政府补贴的长周期产业,这在当前中国的高资金成本、低产能、低效率的产业运作环境下,依靠“互联网+”就可以撬动吗?

  诚然,整个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与转型都处于“痛苦的探索之中”,而一直处于弱势的农业产业所面临变革的阵痛更加强烈。好在其起点较低,伴随着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更多的优质资源会向着农村及农业倾斜。简言之,解决“互联网+农业”的困惑,必须将除农业之外的资源更多地引入到这个产业及领域。同时,鼓励更多“融合式”创新,而不是跑马圈地、恶性竞争。单就阿里和京东的农村策略已经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就传统农业企业及农村金融机构而言,需要借助已有的行业优势,与互联网背景的机构协同合作,而不是恶意对抗,只有这样才能使产业发展环境更加健康。

  毋庸置疑,任何创新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不创新一定会衰退。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创新尝试都应该在法律及政策允许范围内给予更多鼓励与支持,而源于互联网基因的新型机构需要与更多的传统机构达成优势互补。“三农”领域更需要接地气,切不可望文生义,或者用某种所谓模式去生硬地改变。中国的农村及农民问题由来已久,尤其是现在面临城乡二元化的巨大鸿沟,这也是寄希望于借助此轮互联网创新迅速缩小城乡差距的初衷。

分享到:
    
------分隔线----------------------------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友情链接(按推荐调取)
X